速度·精度·温度:海医二院高质量书写为民健康新答卷
“我飞机还没落地,我爸的手术已经做完了。”55岁的黄先生是一名建筑工人。2024年底,他在澄迈一处工地工作时从高空坠落,造成失血性休克、多发性骨盆骨折等多处损伤。他远在广西的家人接到当地医生的电话后,立刻买机票赶往海南。
家属赶来的同时,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创伤中心接到患者信息的第一时间,立即启动“一键启动”救治程序。组织介入血管科、胸外科等多科室会诊医师在黄先生到达前,提前研判患者情况,制定初步抢救方案。等黄先生到院后,完善检查明确伤情后立刻开始手术,从入院到手术不到90分钟。当他的家属飞机落地时,便收到海医二院的手术完成通知。
这样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接力,正是海医二院近年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发展、优化救治流程所结出的硕果之一。 创伤中心“一键启动”机制的成功实践,标志着医院在严重创伤救治领域实现了从传统的“救治接力赛”到高效协同的“救治团体赛”的深刻转变。
红色引擎激活学科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海医二院党委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以“医者红”党建品牌为抓手,把支部建在学科上,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
乳甲外科成功完成全国首例臀下动脉穿支皮瓣即刻乳房再造术;脊柱外科成功实施海南首例AI融合导航赋能腰2椎体爆裂骨折手术,AI融合的智能术中导航技术的应用使得骨科手术更加安全和高效;海医二院创伤中心“一键启动”机制,实现了从传统的“救治接力赛”到“救治团体赛”的一体化转变,有效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时间……通过党建赋能,海医二院发展一路向高攀登,一个个新技术、一项项新突破层出不穷。
海医二院党委坚持以支部统领学科发展,把党组织和学科建设深度融合,使党支部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坚强动力。海医二院党委严格落实“把支部建在科室上”的相关要求,把是党员的优秀科主任和科室二级骨干医生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把业务骨干培育成党员,彰显“雁阵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发展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取得了累累硕果。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核心引擎。海医二院党委深刻认识到“党管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将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红色引擎”驱动学科跃升的关键支点。坚持需求导向,瞄准学科发展短板和前沿领域,精准绘制“人才地图”。为吸引顶尖人才,出台了极具竞争力的“人才新政”:对全职引进的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提供一定金额的安家补助,并配套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打造安心乐业的“热带人才港湾”。灵活运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策略成效显著。2024年,利用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引进相关学科排名前三位医院的高层次人才4名,学校双聘专家2名,外籍专家1名,为学科发展注入了前沿理念与领先技术。
学科技术提升,才“留得住”病人。海医二院在推动“大病不出岛”道路上不断发力。医院组建骨运动系统疾病、淋巴瘤、鼻咽癌等多个专病管理多学科会诊团队,积极对接国内顶尖医疗专家,提升疑难危重疾病诊疗能力。与此同时,全力推进医联体建设,新增签署10家医联体成员单位,分别与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临高县人民政府、澄迈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当地县人民医院的托管合作协议,初步建立起以我院为核心,辐射临高县、澄迈县院以及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海南省西部医院集团,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让患者真正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用心为民重塑就医体验“新生态”
明德致知,齐心济众,这是海医二院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考验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其管理水平和战略协同。无管微创手术已经成为胸外科的“常规操作”。44岁的张大哥术后快速苏醒,在家人的惊讶中自己走出手术室,实现术后2天出院;两次胸外科微创手术,让三年两度查出肺癌的李女士的身体,少受了许多创伤。胸外科的微创手术与快速康复,都得益于医院4K超高清腔镜系统与无管化麻醉技术,实现“零管道刺激”的系统微创治疗。
胸外科二区孙伟主任介绍,像张大哥和李女士这样的情况,若是传统手术,平均住院日为5-6天。如今,因为技术革新促使这类手术从传统走向微创,平均住院日缩短50%。
被患者交口称赞的,还有海医二院2024年上新的日间宫腔镜中心。开通检查检验“绿色通道”,“一站式”解决病人入院准备问题。来自乐东的王阿姨取掉在身体内放置了20余年的宫内节育器,在其他医院多次尝试取环没有成功。此前的就诊经历让王阿姨对住院手术忐忑不安,思想负担很重。但当她来到海医二院日间宫腔镜中心,原以为要住院数日,没想到24小时内就顺利完成从入院、手术,再到出院的全部过程。“一切比我预想的还要快!”王阿姨高兴地说,仅在海口待不到一天,手术就完成了,晚上就能回家好好休息。
此外,2023年初,海医二院日间化疗中心也正式启用,肿瘤患者通过“走读式”就医,大幅提升舒适度和获得感。医院自主开发的门诊日间化疗管理系统,使患者无需住院即可实现“白天治疗,晚上回家”。该日间化疗中心将专科医生与护士集中管理,配固定床位25张,专人专管,解决了肿瘤患者排队久、入院难、治疗费高的问题。开展日间化疗后,患者平均费用从原来的平均1万五千元左右降至平均三千元左右,真正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这亦是医院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服务焕新打造人文建设“新名片”
人文,让医学更有温度。近年来,海医二院全面推行卓越服务,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更快捷、更满意。医院门诊大厅音乐角,舒缓悠扬的钢琴声不时流淌;文化长廊在实现人车分流的同时,为就医群众及家属遮挡风雨;儿科病房内,六一儿童节的欢声笑语减少了许多疾病带来的焦虑;患者食堂里,有那么一个角落免费提供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在住院的人们能吃上一口家的味道……一项项活动温暖人心。
医院创新“医学生+志愿者”人文服务新举措,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在门诊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导诊等。如今,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医院一块闪亮的“文化招牌”。海医二院门诊“一站式”服务不断升级,将来访咨询、病案复印、盖章审核、发票补打等分散在多个窗口办理的业务整合,设立“综合服务”窗口,推行“一岗多能”模式,实行“一章制”管理,让群众少跑腿,办事更便捷。
在就医方面,这样的便利同样可感可及。海医二院打造“一站式”专病门诊,患者可以按照自身的症状选择相应的专症门诊。专症门诊由经验丰富的医师组成多学科团队,打造“一站式”专症门诊服务模式,经验丰富的首诊医师可以为大部分患者完成诊疗,如遇到疑难问题,首诊医师会邀请专症门诊团队医生进行会诊,甚至组织门诊多学科(MDT)会诊,一站式解决患者的就医需求,做到“让医护人员围着患者转”
从惊心动魄的创伤急救到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从引领前沿的技术突破到辐射基层的医联体建设,海医二院正以“医者红”党建品牌为引领,在医疗技术的高峰上不断攀登,在服务体验的细节上持续深耕,在人文关怀的温度上用心守护。海医二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明德致知,齐心济众”的院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为海南百姓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大病不出岛”健康防线,书写着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