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卧床到行走:一位护士眼中洪阿公的 “抗帕” 重生路
一、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成功开展个性化护理,助力高龄帕金森患者重获新生
在我院神经内科病房,作为神经内科的一名护士,我见过太多帕金森病患者被疾病困住的无奈,在主管护师钟护士的陪伴下,稳稳地独立行走了十多米,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这一刻,距离他因帕金森病加重而几乎卧床不起入院时,仅过去了不到两个月。这条短短的重生之路,凝聚着医患的共同努力,也见证了我科在帕金森病专科护理上的深耕与突破。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带来的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极大地侵蚀着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尊严。洪阿公的入院,正是无数“帕友”困境的缩影。
二、初遇:卧床的困境与无力的挣扎
第一次见到洪阿公是在今年 4 月,73岁的洪阿公刚来时,情况非常不乐观,家属推着轮椅把他送进来时,脸上满是焦虑,躺在病床上的模样,我至今记忆犹新 —— 单薄的身体蜷缩着,四肢僵硬得像生了锈的零件,每一次翻身都需要我们全家总动员。严重的震颤让他无法自己吃饭,喝水都会呛咳。最让人心疼的是他眼中的光,几乎被绝望和恐惧淹没了。即使在家人搀扶下坐起身,也会因突如其来的头晕晃个不停。“护士姑娘,你帮帮我们吧,老爷子一天 20 多个小时都躺着,连喝水都得喂,再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啊?” 家属的声音里带着哽咽。我俯下身给洪阿公测血压时,能清晰感受到他手臂不受控制的震颤,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因为面部肌肉僵硬,只发出微弱的气息。翻看病历才知道,洪阿公与帕金森病抗争了 10 多年,从最初手抖、走路变慢,到后来药物逐渐失效,低血压引发的头晕让他彻底离不开病床,肺部感染、压疮的风险像两把悬着的剑,时刻威胁着他的健康。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除了定时给阿公翻身、擦身、监测生命体征,更重要的是陪着他说话 —— 哪怕他很少回应,我们也会握着他冰凉的手,讲病区里的新鲜事,鼓励他 “再坚持一下,咱们一定有办法”。
护理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安全与基础生存保障。防跌倒、防压疮、防误吸成为护理计划的重中之重。

三、破局:多学科协作下的个性化护理方案
1.真正的转机,始于凌至培教授和游咏主任带领的多学科团队会诊之后。记得那天,游咏主任特意拉着我们护士团队细致交代:“术前要重点观察药物调整后的反应,尤其是起立床站立时血压的变化;翻身时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肌肉挛缩。” 为了让洪阿公达到手术最佳状态,我们根据医嘱调整多巴丝肼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哪怕是凌晨,也准时到床边给阿公喂药。有一次,阿公服药后突然出现轻微异动,我们立刻通知医生,及时调整方案,并安抚患者及家属。

2.4 月 28 日那天,洪阿公被推进了手术室。当凌教授说 “手术很成功,靶点误差小于 0.1 毫米”,我们都为他感到开心。术后启动脑起搏器的那一刻,我刚好在床边协助医生调试。当电流缓缓启动,原本僵直的洪阿公竟然慢慢抬起了胳膊,他瞪大了眼睛看着自己的手,眼眶瞬间红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露出如此激动的表情。
3.术后初期,他还不太适应起搏器的节奏,我们耐心指导他做肢体训练,从抬臂、屈膝等简单动作开始,每天陪着他在病房里练习走路。刚开始他走两步就会喘,我们就扶着他的腰,鼓励他 “再迈一小步,阿公真棒”。慢慢地,他能自己扶着栏杆走了,能自己拿起勺子吃饭了。术后三个月,功能性疾病诊疗中心团队对洪阿公随访显示,运动功能 Hoehn-Yahr 分级从术前的 4.5 级降到了 2 级,UPDRS-III 评分降低了 62%,每天能自主走 500 多米,穿衣、洗漱这些日常小事都能自己完成。看着他颤巍巍却坚定地走向走廊尽头的背影,我突然觉得,这样的转变,是我们整个医护团队和患者家属共同熬出来的希望,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4.针对陈阿公的复杂情况,神经内科医疗团队迅速制定了药物调整方案,术后初期,他还不太适应起搏器的节奏,我们耐心指导他做肢体训练,而护理团队则同步打造了“身心社”三位一体的个性化护理路径:
(1)精准的用药护理与“关期”管理:护士们不仅是发药者,更是药物效果的“监测员”。她们详细记录下阿公每一次服药后的反应,精确捕捉药效开启(“开期”)和减退(“关期”)的时间点,为医生调整用药剂量和频率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她们会巧妙地在“开期”安排康复训练,最大化训练效果。
(2)阶梯式康复功能训练:
1)床上期:从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开始,按摩缓解肌强直,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
2)坐位期:利用摇床,逐步摇高床头,训练其坐位平衡能力,为站立打下基础。
3)站立期:在康复师和护士的双人辅助下,使用电动起立床训练和站立平衡训练。每一次尝试站立,都是勇气与专业的共同胜利。
4)行走期:从搀扶行走,到使用助行器,再到独立迈出第一步。护士们不厌其烦地喊着“一二一”的口令,用语言鼓励和身体保护,为阿公筑起一道安全墙。针对典型的“小碎步”和“前冲步态”,进行了专门的步态纠正训练。
5. 细致的非运动症状关怀:护理团队同样关注阿公的便秘、睡眠障碍和情绪低落问题。通过饮食指导、腹部按摩、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以及每日的心理疏导,全方位改善他的生活质量。“我们不仅是护理他的病,更是照料他的人。”护士这样说道。

四、重生:爱与专业照亮的前行之路
1.康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时有进展平台和情绪反复。是护士们持续的鼓励和专业的支持,让阿公和家属一次次重拾信心。
2.“姑娘,我感觉我又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了!”当洪阿公第一次说出这句话时,整个护理站都为之动容。从需要两人搀扶,到独立使用助行器,再到如今扔掉助行器短距离独立行走,阿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对护理工作价值的最佳诠释。
五、启示:专科护理的温度与深度
洪阿公的成功康复,是我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科护理能力的一个生动剪影。它深刻表明,对于帕金森病患者而言,精湛的医疗技术是核心,但优质、有温度的专科护理则是实现康复目标不可或缺的翅膀。 护理工作超越了简单的打针发药,升华为了对患者全程、全人、全面的精准照护。
今日,即将出院的陈阿公步伐虽缓,却异常坚定。他的“抗帕”重生路,是一条由医生、治疗师、护士和家人用专业知识与无尽关爱共同铺就的道路。神经内科护理团队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的照护理念,帮助更多“帕友”走出阴霾,迈向更有质量的生活。